海洋無脊椎動物Ⅴ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是動物中最大的一個門類,在目前已知的100多萬種動物中,它約占85%。該門類動物的身體可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附肢分節,故名節肢動物。海洋中的節肢動物有肢口綱、海蜘蛛綱、昆蟲綱和甲殼綱等四大類,其中甲殼綱是很重要的海洋生物類群,像我們平常喜愛吃的蝦和蟹就是屬於這個綱的生物種類。
1.蝦
櫻蝦有兩科約90種,特徵為甲殼薄弱,額角短小,第四、五步足有退化傾向。台灣至少有產3屬9種。主要為小型的浮游性蝦類,有時數量非常多,並有垂直洄游的習慣,櫻蝦的生命周期大多很短,受精卵多是直接排出體外。分佈世界各地,自淺海至深海均有其蹤跡。櫻蝦雖體形小,但數量有時非常豐富,是東南亞、印度及非洲地區的重要漁業蝦類之一,主要以拖網捕捉。
蝦
鬚蝦
2.螃蟹
生活在海洋中的蟹類,是蟹家族中相當興旺的一支,它們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本領也各不相同。有行走如飛的沙蟹、不付房租的寄居蟹、能上樹的椰子蟹以及用一米多長的長腿支撐自己身體在海底爬行的高腳蟹等等。
青鋸蟹頭胸甲呈開扇形,殼背平滑無毛,殼前緣兩側各有鋸齒九枚,鉗腳粗大平滑而無毛,體呈青褐色或暗青綠色,贅腳之先端呈淡赤色,步腳與最後泳腳全面呈暗紫色網目。
青鋸蟹
椰子蟹甲呈心臟形,鰓域甚為擴張,腹部左右相稱,第一腳粗大而短,通常以左側腳為大,體色為咖啡紫色,全身鑲以藍色斑點。穴居於椰林洞中,以鰓室膜行空氣呼吸,白天不活動,只有夜間外出覓食,甲長達12公分,甲寬達14公分,體重達1.3公斤。分布於琉球、台灣、海南島等熱帶地方。
椰子蟹
3.龍蝦
龍蝦是一種甲殼剛的動物,通常在晚間覓食,白天則躲藏在珊瑚礁縫中,只露出兩隻觸鬚。龍蝦可以以擺動尾鰭的方式快速的移動,堅硬的外殼,可以保護自己免於受到掠食者的吞食;在成長的過程中,龍蝦會定期的脫換外殼,成熟的龍蝦可長到約50公分。 全世界的龍蝦(英文叫Lobster)有一百五十多種,而台灣漁人可捕捉到的有三十六種。
龍蝦雖然被稱為「蝦」,但牠們與真正的蝦類有所不同。一般蝦類身體左右側扁,腹部長而大,泳足發達,可長距離游水;而龍蝦則腹背稍扁平,腹部短小,泳足退化,沒游泳的能力。基本上龍蝦長得粗壯、兇悍,而蝦子是苗條、細緻。龍蝦的身體主要分兩大部分,上身披著堅硬多棘的甲殼,頭、胸就在那兒;下身是短腹和一個大扇尾,也披著甲殼。當牠受驚嚇時,扇尾就猛烈擺動,向後倒退溜走。牠的頭部前方有兩對鞭鬚,其中一對特別發達;受威脅時,牠的觸角馬上由前而後倒豎起來,同時由其基部的摩擦發聲器發出聲響,警告、嚇退敵人。頭胸部有一對螯呈小鉗狀,相當銳利可撕裂所獵到的小貝、魚、蟹等食物;還有四對細長的腳,腳上長著細毛。牠的下身長著四對游泳肢,如前所述它們已不務正業,倒是母龍蝦用這些泳足來抱卵、育幼之用。
五色龍蝦觸角板具有棘2對,4個棘均略同大,長而大的一對前額棘先端稍彎向下方,第三顎腳通常缺外肢,若具有時只有痕跡的;體具有甚多彩色。棲息於珊瑚礁海域,以小型動物為食。分布於印度、太平洋,體長可達30公分,稱為小型之龍蝦品種。
龍蝦
4.鱟
鱟的祖先,最早出現在古生代的泥盆紀,並占據統治地位。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一些動物,或則進化,或已滅絕,而唯獨鱟保存下來並仍保留其原始、古老的相貌,成為現今人們研究古生物化石的佐証,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從它的胚胎發生過程來看,幼鱟酷似古生代寒武紀出現的三葉蟲,所以鱟可能是與三葉蟲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
億萬年來,鱟默默無聞地生長、發育、繁衍後代。因為鱟背甲的外形有些像馬蹄,所以西方人稱牠們為 “馬蹄蟹”(Horseshoe-crabs)。在動物的系統分類學上,鱟是屬於節肢動物門,螯肢亞門,肢口綱,和蜘蛛、蝎子等血緣較接近。在寒武紀及奧陶紀時,鱟的種類及數量都很多,但現在全世界只剩下五種鱟存活下來,主要生活在北大西洋沿岸及東南亞沿海。台灣南部及西南海域、金門、福建及廣東沿海都有鱟出現,名叫三刺鱟,又稱為中國鱟,主要生活在沙質的淺海海底。鱟是一種肉食性動物,主要吃海虫 (環節動物) 及軟體動物(貝類等),但有時也會吃一些海底的藻類。鱟有兩對眼睛,一對單眼及一對複眼,全長在背甲上,複眼常被用來作光線刺激眼睛及神經傳導的研究材料。鱟在每年的夏天進行生殖,雌性和雄性會聚集在潮間帶,雄性緊緊抱住雌性,在雌性用腳挖坑產卵的同時,雄性也把精子排放在卵上,完成受精,這和青蛙的假交配行為是相同的。
鱟
by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 Apr 05 Sat 2008 01:04
海洋無脊椎動物Ⅴ節肢動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