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藝術輔導墜落凡塵的天使
【建立弱勢族群學生的學習信心與能力】
作者:賴亞倫
壹、前言
人民知識的培養是一個國家強盛的證明,孩童階段是個人人格發展的關鍵,也是終身學習的起點,培養、照顧與教育孩童就是一種投資,而投資國家的未來,就像是累積財富一般,讓國家、社會都能不斷在進步,而非只有消耗而入不敷出的負擔。因此,當代先進國家針對教育的發展,幾乎都由幼兒、孩童教育的發展開始,都有向下延伸的趨勢,保障孩童的受教權,以寬容、多元、豐富來擁抱孩童,國家才有更美麗且穩固的未來。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雖然資歷尚淺,但看到了時代轉換下,在所謂後現代的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矛盾關係,學生對未來的徬徨,老師對教育工作的迷失,要真正達到教育的最大效能與成果,似乎還真不容易。而受教育的莘莘學子又豈是都在一樣的公平基準上呢?有占優勢權的學生,也有弱勢而需要扶助的學生,在這樣一個有比較性的起點上,公平正義似乎已不復存在,而藝術引導創意可說是照顧輔導弱勢族群學生最好的方法之一。以下我將就藝術、美育的觀點來切入弱勢學生的輔導。

貳、現況分析
  「弱勢學生族群」的存在是不容忽視的,每個學生在現今台灣的教育政策下,在台灣長久的升學主義觀念下,已無法在教育的天平中保持平衡、均等的狀態,可說是已呈現相當的落差。而那些所謂的「優勢學生者」自然是在各種主客觀的環境下都占到最大的優勢,而「弱勢學生族群」得不到最基本的教育品質,甚至是被犧牲或遺忘的一群,那真算是教育的悲劇啊!而在升學主義掛帥,學業成績定成敗的教育文化下,已經造就相對的「弱勢學生族群」。他們未能受到應有的關懷,在不利學習的條件、環境與歧視下,我們身為教育工作的一員不但不能讓這樣的情況惡化下去,更應該想辦法來矯正與改善。
「弱勢學生族群」在教育的過程中無法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而無論在以前能力分班時期,或現在常態分班,但也都擺脫不了以學業成績來斷定學生能力的偏差、誤解,更讓他們得不到適時、適當的補救。在屢遭挫折、失敗與不受肯定的情況下,容易使學生喪失信心、無法肯定自己的價值、迷失自己的方向,甚至完全放棄自己,放棄學習的動機而產生自卑與反叛情結。
  「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工作。」最終目的是發揮人的最大潛能,要到達教育的真、善、美境界,經由藝術創作教學來輔導「弱勢學生族群」就是最好的方法。從身心靈三方面分開來看,就是要身體健康、心理完善。每一位孩童都是墜入凡塵的天使,每一位孩子都是天才,而天才的定義是必須能將他們擺在最適當且確切的位置,使得孩子們能將天賦的本能、潛力充分的發揮與施展。

參、輔導建議
依照「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無論身體健康、先天或後天身體機能異常、精神官能症狀異常或適應環境與人格缺陷者,都有受國民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也有在家庭經濟收入微薄、家庭文化貧瘠、家庭破碎、社會文化及治安欠佳而導致有適應不良或行為偏差者。這方面的學生較易淪為教育的弱勢族群,而近年外籍新娘大量增加,也使得所謂「新台灣之子」有著極大的問題存在。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提升國民的品質、水準,是建立富強國家的基礎,而身為台灣的人民,雖然在立足點上平等,但卻讓這些孩子在發展過程當中被犧牲、歧視而導致權力有所損害,相信是你我所不願看到的。現行教育政策上也不斷的提出改革方案以健全教育的均衡,而筆者也在此略書己見,由藝術來輔導弱勢學生,引導學生創意發展,以獲得正面且積極的矯正與改善。建議如下:
一、建立藝術輔導管道,由藝術觀點切入,以搭配諮商輔導發揮更大的功能性:
基於「弱勢優先、落實社會正義」的政策目標,應按區域之特性與學校教師之專業知識、技能,學校與社區密切的結合與專業藝術人才的協助,設立一個多元化且息息相關的藝術輔導網路。經由校園諮商輔導、學校教師專業知識和社區專業人才的協助,達到資源共享、人力充分運用,以讓藝術輔導的功能與發展功效能更完善。
二、經由藝術輔導教學目的與歷程,以建立學生自信、自我突破與永續發展:
藉由藝術為媒介、透過藝術活動的參與、創作,反映出個人的人格發展、人格特質、潛意識及內在衝突等、間接與外界溝通,以減緩當事人身心的困擾或障礙,協助其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與生活,並經由成果表現來達成自我的肯定。為因應被輔導學生而研議學習工具、學習單元跟學習發展,由初階、進階而高階的區分,規劃出恰當的課程及教材。規劃如下:
Ⅰ、初級階段
1、面對藝術與創作—進入一個超越對錯之外的天地。
2、面對創傷與真相傾聽—接納與陪伴內在孩童。
3、聆聽生命的故事—回顧與探索過往助人歷程。
Ⅱ、中級階段
4、找尋生命的力量—發現內在的智慧與行動價值。
5、整合與從心出發—個人生活與助人服務間重新取得平衡以肯定自我。
6、藝術治療的結構—運用藝術治療於助人、自助的系統協調。
Ⅲ、高級階段
7、藝術表現的形式—重寫自我生命故事劇本。
8、藝術、創意的結合與啟發—正視創意的時代要有自我創意的表現。
9、揮灑生命的畫布—活出藝術與創造的突破與前進生涯。
三、建立有系統的藝術與人格發展相結合的生涯教育規劃:
(一)生活輔導應優先於學業的指導,良好的態度及行為應重於藝術心理的發展。經由藝術的薰陶與人格教育的陶冶,讓學童能深刻體會他們並不孤單,他們並不寂寞,他們也是非常的突出、傑出且深具寬廣發展性的未來。
(二)學業的學習並非單一升學主義趨向,因應當代及未來社會之發展與知識的普及與快速演變,應該重視終生教育的學習及生涯教育的規劃。而在這樣快速且不斷有推成出新的時代,學習已不是單單只有課本內的知識而已,也不只是學生時代的學習,終生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是必要的。
四、統整現行學習科目,發展多元化課程:
目前課程的科目是多樣性的,而孩童常因科目太多而無法作統整,也因此而有學習的挫折感,也耗費了很多的時間跟精力,進而選擇逃避,也因此給教師們很大的失落,而兩者也因此漸行漸遠導致問題惡化。利用課程統整的觀念,以簡單化或跟藝術作結合的統整,使學生具有興趣,孩童甚至會將學習的觀念、知識應用在該生的藝術創作上,讓課程具有彈性化,相信學生的接受度是會相對提高的。而這一切當然是以個別化的教學需求來實施,非一般學生或所有學生的共同課程。

肆、結論
蔡元培先生:「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先生認為美感教育可以陶冶感情、美化人生、鍛鍊意志、養成道德、充實生活與改造社會,可以代替宗教的功能並完成世界觀的教育(李雄輝,民68)。由此可知,藝術美育深耕的重要性,由外在的學習而影響到內心的內涵與心境,讓人不只是外在視覺的美,更將美內化到一個人內心的最深處。讓美育超越了宗教的教化,讓美育超越了智能的競爭。
「弱勢孩童族群」更需要我們以同理心「置身其中,體驗學生的感受」,排除受到排擠、鄙視!有效培養、教育在這多元文化背景成長的學生。除了上述的建議措施之外,更基本、更普遍的進步,必須先營造社會的多元價值文化,每一個人都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建立互相尊重的心與體認每個人應有的尊嚴與價值。因此在藝術培育、培訓、傳承弱勢學生之外,也需要將美育的觀點、觀念深植國民的內心,因為對弱勢者的扶持、幫助是不容忽視的社會責任,如此方能將差別待遇、不順利的境遇慢慢作一個改觀,而獲得最大效益的改善。
以藝術輔導學生不只是探討美與醜,而是一種具體由內在改善自信的行為,不僅有口語上的媒介同時橫跨外界與內心的橋樑,透過它傳達意識和潛意識,讓生命對內心感受以多采多姿的非語言形式表現出來。藝術對生命關懷的內容可說是呼應時空的圖騰,而美的感動正是自然的動力能促進心靈成長。藝術教育與一般智能教育的訓練同樣重要。為了推動文化創意、創意文化,也讓國家社會具有創意性,我們需要創意的教學計畫,更需要一個全國性的藝術教育計畫,把全國國民的視覺品質提高到先進國家的標準。換言之,我們需要成為一個具有藝術、美育、美感素養的國家。人人都有創造與審美的能力,也有欣賞的眼光,自然不會有偏差與懸殊差距待遇。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lendavinci 的頭像
allendavinci

美學、創意、美安

allendavin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